扫码关注获取相关服务
快捷登录入口 安陆论坛 安陆人才网(本地专业招聘平台) 安陆房产网 安陆信息网


网站改版升级中!

Copyright © 2009-2022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

 鄂公网安备 42011702000003号

新闻频道› 安陆周边

只为万家灯火明

2016-8-13 09:59| 发布者: 安陆网| 查看: 355| 评论: 0|来自: 孝感日报

摘要:   编者按:2月29日,本报推出报道《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击战》,还原了严国桥、杨军、王宗3名输电工高速公路奋勇灭火的英勇事迹。火场之外的他们,在供电一线岗位上,守护电网输电线路,确保电力大动脉的畅通无阻,也 ...

  编者按:2月29日,本报推出报道《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击战》,还原了严国桥、杨军、王宗3名输电工高速公路奋勇灭火的英勇事迹。火场之外的他们,在供电一线岗位上,守护电网输电线路,确保电力大动脉的畅通无阻,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他们工作的场所与繁华闹市无缘,或是僻静郊区,或是乡间角落;

 

  他们不记得道路名称,但是每一基杆塔就是他们心中的坐标;
 

  他们24小时待命,时刻准备冲向第一现场,应对任何突发事故,捍卫万家灯火。
 

  他们,就是国网孝感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3名输电工——严国桥、杨军和王宗。

 

  执着:平凡岗位,极致绽放

 

  “做工作,就要做到最好”是严国桥的座右铭。
 

  1989年,刚参加工作的严国桥就被安排参加带电作业学习。那年,省电力公司举行首届带电作业比武,严国桥是观摩人员。看到上台比赛的同行们出色地完成了带电作业,严国桥暗下决心:以后要做得比他们更好!

 

  1991年10月,220千伏红梦线绝缘子需要更换,停电作业会影响线路运行,孝感供电公司决定进行带电作业。这是孝感供电史上首次采用等电位作业方法。
 

  当时23岁的严国桥被指派参加89号杆塔带电检修,成为孝感供电公司进入220千伏强电场进行等电位作业的第一人。
 

  作业前一晚,年轻的严国桥失眠了。第二天,作业现场,领导和同事们紧张地注视着严国桥的每一个动作,现场安静得能听见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在同事的配合下,从未进行过220千伏带电作业实战的严国桥,站在21米杆塔上,克服内心的恐惧,专注于眼前,严格按照技术要领和安全规范操作,出色完成了绝缘子更换,整个作业流程仅仅耗时20分钟!
 

  2007年,严国桥调岗到安全监督科,成为了一名安全稽查员。全市110千伏、220千伏共计2000多公里输电线路,近6000基杆塔的安全稽查任务,从此被他一个人“承包”了。

 

  如何检查员工是否按工作要求巡线?“老严”自创妙招:挂巡查牌。
 

  每一基杆塔的接地引下线是巡线必检的一个地方,巡检员工必须走到杆塔下方才能检查到。严国桥就采取在接地引下线上安装查巡牌的方式检查巡检是否到位。他要求巡检员工在发现查巡牌后,取下查巡牌,返回时交给他,并实行严格的销号处理。
 

  在此之前,他每月要奔赴全市各县市区,与各个杆塔“约会”,月均悬挂巡查牌近70块,并将每一块查巡牌编号,记上安装的时间、杆塔编号等。

 

  身为安监专责,严国桥还狠抓现场管控。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措施是否执行到位、流程是否规范,他都用相机记录下来,每月例会上进行点评。对于不符合规范的作业,下发隐患通知书,要求整改到位,保障作业安全。由于要求严格,他成为同事眼中名副其实的“老严”。

 

  与严国桥不同,输电二班班长杨军负责大悟、孝昌片区的线路巡检,是“老严”的监督对象。

 

  背着30余斤重的工具包,爬陡坡、钻树林、穿越荆棘地,登山、观测、记录、下山,再登上另一座山,一基杆塔一基杆塔地巡视,是杨军的日常工作。

 

  大悟、孝昌责任片区内的30条电力线路共计520多公里输电线路,1800基杆塔,每个月至少要巡视两次,杨军所在班组每人每天至少要巡视15至20基铁塔,极其耗费体力。
 

  艰苦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量,让年轻时的杨军饱尝了输电行业的酸甜苦辣。

 

  犹豫过,怀疑过,甚至有过调换岗位的念头。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言放弃,不给大家添麻烦”的信念,让杨军选择了坚守,这一干就是26个年头。
 

  每到一处杆塔,杆塔基础是否牢固,拉线是否损坏和松动,杆上瓷瓶是否有破损,杆下植物安全距离是否符合标准,都是巡线的“必检项目”。对杆塔进行一番例行“体检”后,杨军还要对线路进行缺陷分类。遵循“一般缺陷不过月、重大缺陷不过周、紧急缺陷不过夜”的原则,制定检修计划,安排人员逐一消缺。

 

  “这么多年,每天奔走在各个塔台之间,就当来郊区游山玩水了,还不用买门票。我想坚持下去,传承电网人的那股子执着劲儿!”质朴话语中带着一丝幽默,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汉子的乐观与豁达肃然起敬。

 

  坚守:说走就走,冲在一线

 

  从业以来,严国桥总是随时待命,时刻准备出发,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1995年6月的一天,晚上10点左右,忙碌了一天的严国桥回到宿舍,听到楼下有同事在叫唤。疲倦不堪的严国桥赶紧到阳台听个清楚,原来是220千伏随姚线37号杆塔跳线脱落,让他紧急集合去检修。
 

  经过近2个小时的车程,严国桥和同事们到了随州。由于道路不通,车辆不能直达故障杆塔,他们所在位置离220千伏随姚线37号杆塔还有近2公里。

 

  闷热的夏夜,荒郊野外,没有灯光,没有月光,伸手不见五指,手里的电筒是唯一的光源。严国桥和同事,每个人背着30斤重的工具包,深一脚浅一脚在田野中摸索前进。

 

  到达37号杆塔,已是凌晨12点。此时的严国桥,衣衫已被汗水湿透,来不及喘口气,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系好安全带,带着传递绳,登上杆塔,验电,挂接地线,对故障点进行抢修——1个半小时完成任务。回到宿舍,已是凌晨3点。
 

  “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随叫随到。”在严国桥的记忆中,他已经历了5次通宵抢修。

 

  和严国桥一样,但凡有线路出现故障,杨军也是毫不犹豫,说走就走。

 

  2015年初,寒潮袭来,孝感电网严阵以待防舞动。杨军和同事按照单位部署,早上7点出发到大悟进行线路观测。

 

  因道路打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花了3个小时。到达大悟山区时,已经下起大雪,需要观测的杆塔和线路在一片白茫茫的山顶上。

 

  寒风刺骨,杨军和同事们一下车就不停地打寒颤,全身都冻麻木了。从山底往上,山坡上积厚厚的雪,让前行的道路寸步难行。
 

  杨军拄着拐棍,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一不注意,脚底一滑,整个人向前跪倒,膝盖磕在了被积雪覆盖的石头上,皑皑白雪上瞬时印上一朵鲜红的“梅花”。

 

  然而,杨军并没有停下来,拖着受伤的膝盖和同事坚持往上爬,行走更加吃力。

 

  到达山顶后,受伤的杨军毫不懈怠,立即开始检修线路。咬牙完成任务后,杨军累得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此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

 

  上山容易下山难。在下山的过程中,山路更滑了。杨军和同事走一步滑一步,摔得全身满是泥。最后,双脚无处着力,就坐在雪地里艰难地滑下山。

 

  2013年7月,成为一名生产技术专责以来,不甘只做一名电力“秀才”的王宗,哪里有一线,就往哪里“蹿”。

 

  去年12月4日,孝感供电公司对安陆太白110千伏太05号开关进行大修技改,110千伏红太线需配合停电。

 

  红太线和红百涢线是安陆地区两条主要供电线路。其中一条线路停电检修,另一条线路就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40%的电力负荷将受损,近半个安陆马上会“黑灯瞎火”。为此,孝感供电公司启动四级风险应急预案。

 

  然而,当天中午,一辆混凝土搅拌车侧翻在红百涢线下方53号和54号杆塔之间。司机从驾驶室里爬出来后,便联系吊车前来施救。

 

  吊车车高臂长,一旦作业,吊臂靠近高压线,会造成红百涢线跳闸,进而影响整个安陆城区供电。

 

  王宗得到消息后,立即带领两个班组成员赶到事故现场通宵蹲守,制止吊车作业。直至第二天下午1点50分,线路技改完毕才收队离开现场。
 

  热爱:学无止境,锐意创新

 

  新时代的电网人,需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爱学习的严国桥,想法设法搭建平台,激活输电班组的学习氛围。
 

  2003年,考虑到年轻人碍于情面不愿意请教“老师傅”,身为班长的严国桥首创了班组“小课堂”,每周一定期开课,由老师傅“传帮带”,交流分享实操作业经验,同时让班组成员准备课件轮流讲课,轮完一次之后再通过小测验巩固学习成果,为班组10名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

 

  2004年,班组“小课堂”得到了上级公司领导的肯定,省内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学习取经,掀起了系统内的学习交流热潮。

 

  经过3年班组小课堂的打磨,输电班年轻人的业务技能得到很大提升,10个人中就出了5名高级技师、2名技师,都成了输电专业的业务骨干。
 

  直到今天,46岁的严国桥,仍有一股子年轻人的钻劲。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是人所公认的业务“多面手”。
 

  去年9月,严国桥被派去广州佛山学习无人机操作技能,是当时学习班里的年纪最大的。“严工啊,您都40多了,还像咱们年轻人一样学这些新鲜物件,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外地学员对他说。
 

  一个月后,严国桥学成归来,在公司推广使用无人机,一帮年轻人又向“严师傅”学了一招。
 

  作为同龄人,46岁的杨军也有自己的绝活——不但能够深山巡线打硬仗,小改小革小创造也搞得有声有色。

 

  “杨班长喜欢钻研,他主导发明的地线断股复位器非常好用。有了它,对断股线路进行抢修,就省事多了!”副班长胡明对杨军十分钦佩。

 

  架空输电线路的地线上常常会发生断股、钢绞线变形的情况。如不及时进行复位处理,极易造成线路故障。传统的复位处理工艺非常复杂,工人需要背着多根扎丝在高空作业。即便反复用扎丝将断股部分缠绕起来,接头处还是容易凸出来,达不到长久修复的效果。整个过程体力消耗大,作业难度大,效果还不佳。

 

  针对这种情况,杨军和同事决定研发一种工具,以迅速解决断股线的复位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反复摸索、试验,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新型地线断股复位器成功“问世”——用它复位断股地线,不仅操作简便,而且修复部位平滑顺畅——自此,孝感供电人的发明创造中又多了一种断股线复位“神器”。

 

  自2000年以来,杨军不断摸索钻研,像这种“源于工作,用于工作”的技术革新已有20余次,个人拥有4项专利技术,成为输电室出了名的“创新能手”。
 

  与严国桥和杨军相比,27岁的王宗是供电系统的“新人”。但年轻的他,对于“电”的追逐,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痴迷程度并不亚于两位老前辈。
 

  高考时,王宗报考了三峡大学输电线路工程,但阴错阳差被调剂到了化学生物学专业。王宗毫不气馁,通过自学专业课,大一上学期成功通过转专业考试,如愿进入向往已久的输电线路工程专业。

 

  2011年大学毕业后,王宗进入了汉川输配电工区工作。在汉川输电运检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肯钻、爱钻的劲头很快显露出来。

 

  作为一个职场新人,王宗谦虚地向一线老前辈学习实操,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练就了一身硬本事。测量、绘图、立塔、放线、登杆,但凡专业工具在手,样样都能轻松应对。
 

  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2013年1月,经过层层考核选拔,王宗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孝感供电检修分公司带电作业班。
 

  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王宗将他锲而不舍的钻劲也带到了检修分公司生产技术科。
 

  身为生产技术专责以来,年轻的王宗启动“现场+后台”工作模式,展现出一种“工作狂”的状态。

 

  每当数据出现异常,他第一时间去现场核实检测,查找原因;回到办公室后,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将信息录入生产管理系统,维护系统正常运行。现场核查、记录台账、更新数据、维护系统运行……循环往复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而泡面则成了最佳“伴侣”。 (记者朱霞 谢蕾)


[更多精彩,尽在安陆网 www.anluw.com]
责任编辑:陈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免责申明|手机客户端|在线排版|小黑屋|Archiver|Sitemap|重庆论坛|

免责声明:安陆网(www.anluw.com)转载第三方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暨安陆网论坛(bbs.anluw.com)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20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

鄂公网安备 42011702000003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