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09-2022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
当地村民在“流鱼洞”捉鱼(资料图片) 原标题:十堰一山洞曾流鱼万斤 如今洞口被淹没(图) 洞口被淹没,洞崖流鱼成历史 连日来,不少网友在微信群和QQ群转发媒体曾报道的“郧阳谭山流鱼洞流鱼”的一段视频。流鱼洞是否还流鱼?带着疑问,记者再次驱车来到郧阳区谭山镇鱼塘河村探访。 鱼塘河村距谭山集镇不远,丹江支流滔河流经这里。当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流鱼洞所在的滔河岸边发现,一座水电站正在修建, “下游建水电站,这几年都不流鱼了。”63岁的李师傅正在坝上施工。他告诉记者,他是邻村后河村人,自小就听说过在鱼塘河村皮夹营小组,有一个神奇的洞崖,每逢清明节前后,都会有鱼流出。但因为洞崖在皮夹营范围内,只能是该组居民用鱼篓子在洞口接鱼,外人是不行的。 “2014年3月,开始动工修建马鞍桥水电站后,洞口就看不到鱼了。”李师傅站在坝边,指着河对岸100多米远的地方说,那棵柳树下就是当年流鱼的地方。“洞口应该在水位下1.6米左右。” “在河里还能打到之前洞里流出的那种鱼吗?”在坝上,记者看到一根竹竿上晾晒着一副渔网,便询问。一位施工人员给出的答案是“不能”。 曾经“流鱼洞”流鱼的位置(图中画圈处) 当地祖祖辈辈都知晓洞崖流鱼 为弄个明白,记者步行五六公里,来到皮夹营小组。“四周的人都知道那个洞流鱼,但这两年水淹后就没再听过了。”半途中,记者随便咨询几位路人,对方均表示早有听闻。 近40分钟后,记者来到该组发现,十多户居民房异常安静,这些住户坎下几十米处就是滔河,流鱼洞就在河流下游。 记者挨户走访,最终找到一位叫皮兴华的65岁老人。“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了,少数人在远处山坡干活。” “从这里到洞崖有两里多山路,因为洞口被淹,没人再前往,路上长满了荆棘。”皮兴华介绍,从小记忆中,每年清明节前后的夜晚,鱼就会顺着泉水往外流。 皮兴华说,流出的鱼为圆棍形,鱼鳞在阳光下为金黄色,最大的鱼有一斤多重,最小的仅几厘米长。刚开始是晚上流鱼,有几条到几十条,后来每晚流鱼有几十斤到上百斤不等,一年能流出一两千斤鱼;但后来有些年份流的鱼少,有时只有几十斤至100多斤。 就在记者准备离开时,47岁的皮建荣从邻村赶回家。“这条河叫滔河,但当地小地名叫石家河。”皮建荣告诉记者,自记事起,就知道流鱼洞有鱼。听其父亲皮兴胜介绍,1965年,流出的鱼有近万斤,景象非常壮观。 “这种鱼肉质鲜嫩,只有鱼背有一根骨头,没有其它小刺,味道特别鲜香,口感超过别的淡水鱼。”皮建荣说,流鱼洞洞口要比滔河水位高近一米,直径约35厘米,汩汩的泉水常年从崖洞中喷涌而出。每当流鱼季节到来,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们,都云集到这里,观赏、守候,希望能带点鱼回家一饱口福。 为了能得到全部流出的鱼,从惊蛰到清明节期间,当地村民就会在附近搭上棚子,夜晚轮流值班,用鱼篓子在洞口接鱼。“该鱼初流出时,鱼鳍为白色,随时间推移由白色变为鲜红色,而一旦变成鲜红就预示鱼快流完了。”皮建荣介绍。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都说小时候就看到这种鱼,所以现在也不知道流了多少年了,至少有几百年了吧!”皮建荣说。 专家曾鉴定流出的鱼为多鳞白甲鱼 修建水电站之前,每到清明节前后,皮夹营十多户人家家家飘出鱼香。当地村民介绍,这种鱼味道特别好,肉质细嫩,鱼刺特别少。 为什么清明节前后会流出鱼来,而平时没有呢?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 记者曾就此咨询过郧阳区一位长期从事地理教学的高中老教师。据他分析,谭山镇四周应该属于可溶性石灰岩,因喀斯特作用形成地下溶洞。每年冬天,这里水温要比外界高,利于这种鱼成长。等到春季水温升高后,鱼就自然往外流。 2012年3月底,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光一同前往谭山镇探究。当时,张春光在观察这些鱼的外形和生长环境后表示,这种鱼叫多鳞白甲鱼,又叫活化石,在山东泰山叫赤麟鱼,有些地方也叫泉鱼,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湖北主要在神农架地区多见,一般秋季进洞,靠南地区清明前后出洞,靠北地区则在谷雨前后往洞外游。 张春光表示,这种鱼在洞内时颜色偏深,出洞1个多月后,颜色会变浅。多鳞白甲鱼是长江以北鲃亚科的唯一代表,主要分布在小溪和山沟的山洞里,不会在江河干流生长。张春光说,这种鱼喜欢生活在水温比较温暖的环境,一般集中在天黑后出洞,很有研究价值。 张春光认为,这些鱼一定是从附近一些洞口进入洞内的。 周边多个地名和鱼有关 当地多位年长的村民回忆,小时候曾壮着胆子去探流鱼洞时见到的情况。“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年轻人从洞口侧着身子,钻进一个1米多的石缝,前进十多米后豁然开朗,里面有半间房子大,还有很深的水从地下涌上来,因为里面很黑,就不敢再往里面走了。”当地55岁的王师傅介绍。 “除了流鱼洞流鱼,几十年前在周边村庄多个洞崖也出现过流鱼。”王师傅表示,后来渐渐地都不流鱼了,不知是何原因。 “这里好几个地名都和鱼有关,比如邻镇梅铺镇的鱼出头等。”王师傅介绍,曾经鱼出头也流过鱼,但后来洞崖干涸,也就不流鱼了。 记者了解到,在郧阳区谭山、梅铺、白浪、南化塘等多个乡镇,都曾发现过溶洞,而且洞内宽敞,且有石柱、石笋、钟乳石和层层石质瀑布等景观。 关注大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achuwang),给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资讯,还有好礼天天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 ![]() [安陆网新闻中心 www.anluw.com] |
关于我们|免责申明|手机客户端|在线排版|小黑屋|Archiver|Sitemap|重庆论坛|
免责声明:安陆网(www.anluw.com)转载第三方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暨安陆网论坛(bbs.anluw.com)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20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