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网公众号

  安陆论坛已关闭,当前页面仅限浏览,更多服务请扫描公众号二维码“安陆网同城”。




安陆公交车站点线路指南 安陆本地QQ群/微信群 点击关注安陆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2016中国·安陆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千年银杏 十里画廊】全景视角【白兆山下】期刊试印版广告限时免费刊登,联系微信:anknet
查看: 287|回复: 0

鲍勃·迪伦为什么不出席明天的颁奖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0 16:00:06 | |阅读模式 来自北京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安陆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明天,诺贝尔奖颁奖礼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确定不会出席。/ Q# y4 E' N& r/ [( T 9 Z2 D. F) e( e) o" E; S9 j至今未曾老去,重新被世界的目光聚焦 & v8 V: b& V) w# Y, V* T 6 S- N0 R2 F: J c( x4 q2 V' d' t2016年10月13日,鲍勃·迪伦以其歌词创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成名于六十年代、唱作生涯已然超过五十年的老美国传奇,带着黄金岁月的遗迹和至今未曾老去的不羁,重新被世界的目光聚焦。 3 y3 S* w+ S, a* [ 8 j. B0 h! K+ m对此,《纽约时报》称:“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勃·迪伦,印证了我们很久以来已经感觉到的事:迪伦先生属于美国最具权威性的声音之一,是意象的创新性和共鸣感可与沃尔特·惠特曼或艾米莉·迪金森比肩的创作者。”而刚刚去世的另一伟大歌手莱昂纳德·科恩则直言:“(把诺贝尔奖颁给迪伦)就像是往珠穆朗玛峰上安一块最高峰奖牌。”$ E& B4 W7 j8 ~1 r% T" s1 k& A1 M # s* i$ F8 Y. V( q3 d, Y5 R
: b6 D, \% x& e; v, Q7 k#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l E, o; K- @ H 从左到右依次是惠特曼、迪金森和迪伦: a& Q+ B1 h) `+ j- V4 b+ g * t7 W% e) n) W4 f3 ^) U1 n# a 没人能知道,获奖后的鲍勃·迪伦到底在想什么、关心什么以及会干出点什么。这位七十五岁的“年轻人”,依然在用他的才华横溢、特立独行与漫不经心让歌迷们为之心悸与心碎,这也许就是他最无可取代的美妙之处。 ! }9 r% b% l0 K. t9 X他亲手修建了这座叫做“鲍勃·迪伦”的尖碑,又一次次地摧毁、颠覆和超越它。集歌手、诗人、作家、民权运动者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鲍勃·迪伦,却一生都在致力于撕下标签,推翻定义,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 x! t/ [" Q0 w0 L 如何定义鲍勃·迪伦 ? 2 M1 O1 R- P! X I* u0 H5 X1 ] ( {: b* ]! c) X- N# k2 n “女士们、先生们,请欢迎摇滚乐的桂冠诗人!”这是鲍勃·迪伦2004年世界巡演上,由他的演出经纪人所作的开场白。这段开场白中的惊人词句还包括:他是六十年代对抗文化的誓约之声;他驱使民谣与摇滚乐同床共寝;他在七十年代涂上了浓妆,然后消失在滥用药物的阴影中;当他再次出现时开始追随耶稣;再后来他突然改弦易辙,在九十年代末发行了他音乐旅程中最强有力的音乐。 * b, V8 O' l& d + f- b- T6 D+ `) u2 X- V这段话当然不是迪伦自己真正的内心独白。它的大部分内容摘自一位记者为2002年8月迪伦在纽约汉堡镇的演唱会所写的评论文章。多么迪伦式的反抗与反讽啊,其中的每一个字似乎都飘荡着他顽皮的笑声,都展露出他想把身上贴满的标签一个个撕下来扔到台下的欲望。, [% A: o% W* { ; Z8 @2 C" }: [3 j不过,你确实可以从中最快捷地窥见这位传奇人物的诸多面向,最有趣的是,几乎他的每一种特点都带着悖论,每一个标签都捆绑着反面一起出现——鲍勃·迪伦毕生都在叛逆着一切,甚至包括他作为“叛逆者”的身份本身。1 G S$ I* \' Y1 V# c 他被视作六〇年代反主流文化的领军人物,然而他对于政治或社会事务少有或者根本没有兴趣,数次抱怨过自己“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9 U2 D5 Z2 @" `3 _ 他是全世界唱片最畅销的歌手之一,但他许多首广为人知的歌却不是由他本人唱红,而是藉由各式各样的翻唱而变得家喻户晓。# [% o/ q5 v) Z8 p- W9 c5 U 他的粉丝横跨四零后与九零后,跨越不同种族、地域与行业,包括奥巴马、乔布斯、村上春树、崔健、罗大佑、汪峰、高晓松……( W7 m& J, L6 `; z* p1 r 奥巴马的ipod播放最多的就是迪伦的歌,而乔布斯更是搜集了迪伦超过一百个小时的磁带,熬夜解读迪伦歌词,甚至追求过他的前女友。 & q) S' x3 C1 P) R. o; V H$ H
" c! i' j! M5 t,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以民谣歌手的身份扬名,却又以最戏剧化的方式跨界摇滚乐,不惮于在演唱会现场与民谣死忠粉“对骂”;当歌迷与评论界将他公认为 “摇滚之魂”时,他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唱出独属于他的“福音之歌”。4 ]( w1 ~8 P* r7 G! J! q 关于他究竟是词曲家还是诗人的讨论更是贯穿了他的音乐生涯,他获得过人权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总统自由勋章……横扫了所有我们猜得到猜不到的领域,现在又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9 z H) H$ b4 z7 l9 s* [ 7 a+ i" U- B0 r7 c时至今日,这位美国传奇人物与新晋的诺奖得主,依然以其初心未改的顽皮与叛逆,去应对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与纷沓争议。从获奖消息传出至今,各种争议、猜测、流言围绕着他,从不回应到各种假回应,再到他最近写给斯德哥尔摩的爽约信……迪伦先生的获奖成了一场全民追看的精彩直播,不到颁奖典礼最后一刻,没人能猜到结局。 : ?* K& w+ r& h& v& \ & G: ~% }4 B) b- s' B 没人能定义鲍勃·迪伦,包括迪伦自己( x: [" L) q4 K. E, X( X 那些一辈子都在试图研究鲍勃·迪伦的乐评人哀叹道,“迪伦是我们幻想的产物,我们可以把他塑造成一个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迪伦生涯最大的反讽是他难以捉摸,他总是能保持领先一步于听众和评论家”。 6 s2 j C; [6 e6 _# c) v4 O5 Q5 `这个魔鬼般拥有百种化身的男人,这个机敏、多变、不可捉摸的灵魂,他与他的时代既有着脐带式的紧密联结,又有着一种时刻想要转身逃离它的冲动。 ; h3 W" d" Z1 q& o3 G1963年,他创作的曲子《答案在风中飘》被参与马丁路德·金倡导种族平等演说现场上的百万观众合唱,被誉为“民权运动的国歌”;之后,迪伦又创作了《暴雨将至》《海蒂·卡罗尔的寂寞之死》《游戏中的棋子》等批判政治、反战和关注弱势群体的作品,成为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革命导师”。 / S3 [" E# k$ ^如果说马尔库塞、法农、萨特、加缪和其他人只提供了意识形态,而迪伦才为青年们提供了将它们席卷归家的感情动力。 ( I$ D- f0 h- y) M' y( ?然而,这种政治化的符号与他内心最初的向往出现了分歧,开始从一线民权运动中回归到纯粹音乐的创作上。; [! f9 u9 z; ^6 r: z' A1 R 公共面的迪伦与私人面的迪伦如此复杂地交缠并相互影响着,当歌迷们刚刚努力熟悉并触及“这一个迪伦”时,他就消失了。他不断以最快速度逃离自己一个又一个的身份,同时以最大的蔑视去否定与推翻上一个自己,也推翻那个身份所代表的一切。 ; `8 ]5 D0 X& q0 M+ Q- a' W $ p( B" H, T" c8 E2 g1 b7 s7 e 因此,可以说,鲍勃·迪伦的迷人与复杂之处在于,他不光具有时代性,更充满了个人性,不光有引领人民迎向时代的力量,更具备否定自我、逆向而行的勇气。他不光歌唱了来自上帝的光,更歌唱了世界历史的黑夜,歌唱所有哀号着、燃烧着的卑微者的灵魂。 * t' m$ D" U- ]7 H& g5 |6 ~1 ^那些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出没的迷失者、怪人、小偷、骗子、流浪汉,重新被召唤出来,游荡在迪伦的废墟上。 2 Q8 t, T7 l! f0 ?$ P$ l ( L; E1 X1 g- W/ r4 l; u 他也许正是本雅明形容的那种 “新天使”,面朝过去,背对未来。4 y. B8 Z0 j! q9 N8 L/ t: P 在我们以为是一连串时代事件之处,他看到的是一场又一场的个体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他的歌声是对死者的唤醒,是企图将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但时代所吹来的猛烈风暴,“无可抗拒地把他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 f9 l* r9 |, C( C8 G ) I" |0 F r+ w* t, Y 正因如此,迪伦的时代从未消逝,而始终就在歌里,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微小个体的当下感受当中。当他歌唱与写作时,他既是满怀疑问的青年,又是悲哀回首的老人,他是这个世界中并行存在的青春幻影与苍老天使。 W! u- T Q2 K3 ~! d. ` $ F7 r3 n, L* m" G当我们在谈论鲍勃·迪伦时,我们在阅读些什么? 4 o- W: \4 I( ^ 1 P3 N: { ~4 I: q 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这位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 e' ^% D0 W P! i : T- G5 u, j, v* i! w( U6 j2 }6 s被奥登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批评大家克里斯托弗·瑞克斯于2003年写下的鲍勃·迪伦歌词研究专著《迪伦的原罪观》,也许可以算一本极佳的入门指南。连媒体亦为之称奇,《纽约时报》的标题就是深深的问句:“迪伦做了什么,以至于能让瑞克斯写一本书?”# u( O# t! y: A0 u: t* L- W) H) F
7 s0 e# k T% D+ b0 y6 Z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迪伦的原罪观》(Dylan's Visions of Sin)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出版(2017)1 F$ x5 q! L5 M 3 R. \, T6 ^8 b2 o) a1 T 瑞克斯所做的其实很简单,跟那些还把迪伦视作流行歌手的学院派学者们不同,他是真正在以“文学性”来思索与观照鲍勃·迪伦,在书中,他将迪伦的歌词创作放在济慈、艾略特和叶芝等诗人创作的序列中来进行比较。迪伦能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克斯将其正典化的研究也许贡献不小。 5 B& u8 c$ i- h9 g8 A5 n ?% H
* C# t' H$ K: a! ^. ^+ l1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h+ F) i& ~ _从左到右依次是艾略特、济慈、叶芝和迪伦# g" P3 e( R3 Q . `& K' j7 P: I1 l. N 而将迪伦正式置于经典文学视野的推手,恐怕还是迪伦的一生挚友、著名的垮掉派诗人金斯堡。' F: `% h5 o- Y* ]) R 1964年,从印度回到纽约的金斯堡首次听到了迪伦的《暴雨将至》。那场兜头浇下的暴雨,打湿了金斯堡的面庞,“我失声而哭”,他说,“我想,这就是下一代,放心了!我们并不孤独,接力棒传递下去了。” ) L% h8 V, L' U6 o- W此后,从1996年开始,作为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的金斯堡开始联合一批作家与学者,为迪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信中那句后来被广泛引用的话,其实亦正是今时今日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2 F5 {9 \- R% I2 i) u $ B8 @" \, i# C2 x8 b6 z8 |1 e. V4 S9 z
; O% p& a' b6 X$ p)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 ~5 r q. [. N, I: m! Z6 c 金斯堡与迪伦 % X/ A- I% L: K1 n- |1 y. f8 D . \: a& {3 I, p7 z5 r( o& d1997年,鲍勃迪伦首次正式获得瑞典学院的提名。自此之后,每年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样高密度的提名引起了各式各样的争议与瞩目。有人认为这只是在哗众取宠,有人则觉得迪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样的争议更因为鲍勃·迪伦一次次打破文学结界之举而掀起了数次高潮。) f3 L9 R1 V( M/ y: E 6 [- Z, q; y( x4 n! l1 u从1985年开始,迪伦就结集出版了他的歌词集(The Lyrics:1962-1985)。再到2004年,一向抗拒向媒体与大众言说自己的迪伦,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作品《编年史》(Chronicles:Volume One),该书被称作“一本彻底出乎意料的里程碑之作”,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佳图书,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 S) G0 E$ e* b ; E$ H5 ^$ W) \2 D 2008年,第92届普利策奖的颁奖礼上,他因其“歌词创作中特有的、非凡的诗歌力量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授予特别荣誉奖。再到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的获奖彻底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热议。 ; O0 A4 T! u6 V: T $ u) u, k. |) ^7 p% g5 v' n! l 诺贝尔文学奖给予迪伦的授奖词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性表达”。 ! x0 H1 E4 l( A. y0 t+ e" G) A这位伟大歌者已然深刻地改变了音乐的面貌,进而改变了文化的语调和时代的思维。或者应该这么说,鲍勃·迪伦既身在一个从荷马以降的游吟诗人古老传承之中,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歌文化体系,他既是一个经典序列中的集大成者,又成为了另一个经典序列的伟大引子。 * a/ U) p( U- [6 K正如他说,“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六〇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 1 u. q& ~- v4 u) C1 q- O- u/ E ) P. m1 r) J2 G! T; L! J$ o 然而,即使鲍勃·迪伦最坚定的支持者,都将被这样一个略显尴尬的问题所拷问:与过往那些著作等身的文学家相比,哪一部已出版作品堪称鲍勃·迪伦的获奖代表作? 0 c$ d1 Q2 m! z4 u* _这一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迪伦是否有资格获得文学奖的荣誉,而在于,他的艺术创作是否能称之为一种文学,以及歌词这一文体是否有资格进入如此严肃的文学奖评选领域。 3 v8 G9 @; P; E- X4 |: A) o8 ? $ x1 J- O" i) O V3 f7 X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5位核心小组成员之一的霍拉斯·恩格道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出了更为详细的阐释:“鲍勃·迪伦有一个非常独特而权威的诗歌声音,它既是坚决的,又是嘲弄的,既是无我的,又是自我反思的。从主题上来看,他的文本既有敏锐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又有一闪而过的‘灵视’意象。他的词汇量庞大,有一种美妙的混杂性。他是押韵大师,这让他能够省去解释,即便在没有容易理解的逻辑时也能将歌曲统一起来,而且每一句歌词都试图超越前面一句。这让他的歌曲有一种强大的语言动力,这一点又被他独特的演唱发音所加强。结果是,他创造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最伟大的一些诗歌。”4 A; K6 P& {$ P6 n8 l6 H' Z 3 _3 Q- z4 o5 d5 B7 e! \8 C8 z$ ]3 E 这位至今为止已创作了五百多首歌曲、无数闪闪发光的唱片文案、一部自传和一部意识流小说的勤勉写作者,早已把“歌手”这个简单的身份抛得远远的。 & }- o' [; h- o6 v% c: u他写下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把它们唱成了歌,让它们在最广范围内传唱,在风中与电波中飘荡。而今天,在他获得了世界上最严肃的文学奖之后,我们尴尬地发现,在整个中文语境中,除了一部已出版的薄薄自传《编年史》之外,我们对这位新晋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几乎一无所得,而其藉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歌词作品,国内更是从无引进出版过。* F5 o4 i N; _ " x, o- ^/ U0 y; W R# L' M5 e8 |+ i6 j4 Q. | 鲍勃·迪伦曾说:“要定义我感受世界的方式,除了我的歌词,我再也找不到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或者能赶上它一半的事物了。”鲍勃·迪伦对自己歌词作品的重视可见一斑。9 D: L j6 c. I% R; h# }' ] T 自从1985年首次结集出版以来,这部诗歌集不断再版,由迪伦亲自精选作品收录其中,并数次修订,使得这些歌词作品在阅读层面上更接近于诗歌的形态。同时,这位创作不息的词语匠人还在不断为其注入新作。 - d( n9 s/ Y4 q: Y8 n# P1 o ( ~& {4 `# d _8 T, H
& \/ ~. p" s8 t" r6 D5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 Y1 c$ V0 ?6 r, @5 X 2017年3月6 w: f. o! k( K2 A: t- ? 5 ]9 ]/ \4 J+ s! Q/ R* @# g确定引进《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之后,对于出版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鲍勃·迪伦能翻译成中文吗?这听起来像一个不可能的任务。3 ~- Q. q! W, i0 c: i6 J 他的歌词中所运用的大量美国俚语、文化意象、民间故事与圣经典故,布鲁斯之魂和神秘主义幻影,使得翻译他的歌词首先必须找到那条返回历史与文化现场的追溯之路,必须具备打通两种语言、两个时代的千钧之力——更不用说那些歌词所独具的美妙韵律,当它们化入另一种语言与文化之时,将如何赋予它们新的形式。 7 S! ^) x6 R* [4 | F: l 7 }# i7 J& D! y% F因此,对出版方而言,必须忠诚地遵循迪伦的创作理念与历史流变,尽最大努力为中文世界的读者呈现出一个最完整也最权威的鲍勃·迪伦诗歌创作集,展示出这部宏大作品的里程碑式意义,做好接受来自迪伦粉丝们的严苛目光审视的准备。# z; V5 O6 K& `: z7 P/ ^5 w 据悉,“新民说”邀请了两岸三地一批当代优秀诗人陈黎、王敖、姜涛、胡续冬、冷霜、曹疏影、周公度、胡桑、包慧怡、厄土联袂迻译,这将是一次中国诗人向鲍勃·迪伦的集体致敬。1 g/ d+ W ^# s1 C5 c 4 [ {+ C3 i& R; k/ g; }( _9 X 是的,与迪伦同行,意味着迎战未知和跨越边界,意味着抛弃一切陈规与桎梏。如他自己所说,“一首歌就像一场梦,你试着想让梦想成真,它们就像是你不得不涉足的异乡。……而当你跃入这个未知的世界,对它有一种本能的理解——你就自由了。”$ c& g4 X( G# _- s- h 2 M: Y- o3 k9 k; W) f5 ~" m; x+ f. h同样地,唯一一种进入鲍勃·迪伦世界的途径亦是如此。若欲了解鲍勃·迪伦,你必须首先进入到他的歌词和小说中,以诵念,以吟唱,以阅读,以你最本能的理解,来到这个奇异旧世界和未知新传奇。
免责声明: 此网页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安陆网(安陆论坛)(bbs.anluw.com)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reenva@vip.qq.com或联系QQ/微信:909795739,我们会及时删除。

关于我们|免责申明|手机客户端|在线排版|小黑屋|Archiver|Sitemap|

免责声明:安陆网(www.anluw.com)转载第三方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暨安陆网论坛(bbs.anluw.com)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20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

鄂公网安备 4201170200000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