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09-2022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引下,孝感坚持以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为抓手,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持续推进并实现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现代化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五个全覆盖”,在8910平方公里土地上,描绘了一幅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共有的民生幸福画卷。
和风细雨中,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逐步提升,城乡居民的稳定感、舒适感、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记者汪开海 陈铭 许航)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社会建设,事关全局。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省第十次党代会将建设“幸福湖北”作为“五个湖北”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幸福湖北”。
在澴川大地上,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于2013年出台《大力推进民生跨越加快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纲要》,推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现代化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五个全覆盖”,用最大诚意托起百姓安居乐业梦。
就业形势稳中有进,社保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均衡加快推进,医疗制度逐步健全,住房保障落到实处……我市以改革创新举措重塑发展格局,以敢担当、勇作为的精神状态营造竞进气场,用民生建设的丰硕成果,晕染暖暖底色,绘就幸福画卷。
力保就业稳定 托起幸福底线
就业乃民生之本,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底线休戚相关。
我市有500多万常住人口,其中300余万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关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瞄准“促就业”精准发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十二五”期间,我市就业局势稳中有进,城镇新增就业27.4万人,超额完成预期发展目标。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孝南区新铺镇顺利村村民赵慧敏不再像往年那样,与春运大潮中匆匆返乡。半年前,她离开曾打工的浙江省,回到镇里一家米酒生产企业从事仓管工作,每月3000多元工资,不比原来少。
“家乡发展快、变化大,书记市长每年春节向我们外出务工人员发慰问信,欢迎我们回家乡就业。”回来后,“从屋里步行上班十几分钟就能到,方便得很哩!”春节期间,米酒产销两旺,仓库里的赵慧敏忙得不亦乐乎。
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就业工作的稳定,既得益于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建立健全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全市乡镇(街道)逐步建成标准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信息服务网络,下放47项工作职能,顺利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将就业服务向社区、村组延伸。
针对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人员,市人社部门年年举办“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
2015年,省“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全市共发布宣传信息40万条,开展各类招聘会77场次,参会企业1400家,服务求职者8.4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3.3万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充分释放了“倍增效应”。
在妥善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我市出台《孝感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创业政策,为促进更高质量创业提供优良环境。“科技创业、大学生创业、园区创业、回归创业、巾帼创业、草根创业”六大创业工程在澴川大地依次铺展开来。
完善社保机制 免除后顾之忧
民生建设,重在雪中送炭。
关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坚持底线思维,救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成为我市民生建设的鲜明特点。
依靠谁?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享?答案,写在一项项政策措施里,蕴含在民生发展的点滴变化中。
今年62岁的孝南区朋兴乡李湾村村民王小娥丧偶多年,生育一儿一女,儿子在10岁时夭折,女儿出嫁后患病身体一直不好。王小娥在享受农村低保时,生活依旧难以维系。
“这些年多亏了政府的帮助,我这个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才有了保障啊!”2014年初,朋兴乡政府将她纳入五保户申报对象,及时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去年1月,王小娥开始享受五保待遇,每月能拿到五保金366元。
暖风拂澴川,雨露泽万家。像王小娥一样,由无助到感恩的人,不在少数。
近五年间,我市将6900名应保未保对象纳入五保范围,并3次大幅提高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标准由每年1800元升至 56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年1300元升至4400元。五年累计发放五保金3.8亿元,向五保对象发放门诊补贴1298.24万元。
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开展城乡低保公开公示年和“百村千户”抽查活动,125个乡镇(街道)、2900个村均设置了低保公示栏,诸多监督举措,让我市城乡低保更“阳光”。
低保标准逐年“拔高”的同时,医疗救助标准也在大幅提升:民政重点救助对象住院医疗费个人自付部分救助比例由50%提高到70%,年封顶线由5000元提高到1万元;五保供养对象住院医疗费个人自付部分1万元以内的全额解决;其他困难对象住院医疗费个人自付部分救助标准由年最高3000元提高到5000元。
在孝感,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格局已现,一张为困难群众遮风避寒的救助网络,从城市向乡镇、向农村、向每一个陷入困境的老百姓延伸开来。
优化资源配置 办好满意教育
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实现教育公平。
近年来,我市义务教育工作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实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原本打算把孩子转到城区去读初中,现在不转啦!咱们乡镇中学这几年大变样,不比城里差!”想起孩子不用异地就学,孝南区新铺镇永安村家长秦志权满是欢喜。
新铺中学距孝感城区6公里,毗邻黄孝公路。随着近年我市教育均衡深入推进,该校办学条件逐步得以优化。
办学条件升级上档,教育资源均衡化。我市全力推进布局调整和全面改薄工程,形成布点合理、规模适中、资源优化、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调整为623所,保留农村教学点176个,建设完成标准化学校157所,“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达95%,“优质资源班班通”达到70%,“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已基本实现。
关爱工程有实效,教育机会均衡化。我市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法律规定,合理划片招生,确保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全部就近入学。
2014年全市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1265人,2015年城区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443人。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生均纳入城镇低保,读书、吃饭、住宿不花一分钱。当前,全市适龄残疾儿童1201人,已入学1150人。
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化。我市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大力推进“启明星计划”、“校际联盟”等支教活动,实现校际间教学研同步、教学资源共享的深度融合。
新招聘农村新机制教师2866人,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模块化培训提升机制,针对性地培训了万余名校长、教师,提升了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
将教育作为促发展、利长远的“百年大计”来抓,细致谋划,大手笔投入,我市筑牢“硬底盘”,打造“软实力”。2012至2015年,全市财政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达36.90亿元、37.96亿元、46.33亿元、50.13亿元。
健全医疗制度 重塑就医格局
今年端午节前夕,大悟县夏店镇夏店村村民闫海波走出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大门。在医生精心护理下,困扰他多年的糖尿病得到了有效治疗。“钱没花一分,治病找准根。”这位43岁的汉子,此时心情舒畅。
像闫海波一样,该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6000个贫困家庭共7037名患者,通过体检和筛查,找准了“病根”。
近年来,我市紧密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两大重点,加快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切实转变卫生计生发展方式,为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合)率均达99 %以上;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从每人每年300元提高到520元;新农合筹资标准从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470元;职工医保支付限额从25万元提高到30万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支付限额从8万元提高到10万元,新农合大病患者补偿额度从25万元提高到30万元。
2014年4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列为重要民生工程。
为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委托培养新型乡村医生的通知》,在全市组织开展乡村医生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新型合格乡村医生300名。截至2015年底,我市基层医疗单位卫生专业人员占比88%,继续教育覆盖率超过90%。
伴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我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切实改善乡镇卫生院就医环境。
截至目前,全市已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700余个,进一步夯实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上下互通、左右互联、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
推进住房保障 牢筑安居之本
住房,是安居之本,民生之要,和谐之基。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
“住得很舒心,一年的房租水电物业加起来千把块,负担小,邻里之间还能相互照应。”红光嘉园小区建成后,搬进新家的马老师一家欢天喜地。红光嘉园小区位于孝南区黄陂西路,建成公共租赁房1295套,经济适用房54套,近千户居民在这里安家。
自2011年以来,我市累计建设公(廉)租住房39190套,经济适用住房6746套,各类棚户区改造132573户。全市共有17474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了公(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保障,6746户家庭通过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了住房困难,34408户家庭享受了住房租赁补贴保障,132573户家庭通过棚户区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全市约有61万人享受了住房保障,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全市城镇总人口23%。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商品房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按总建设规模的5%配建保障性住房,建成后由政府无偿收回,为保障性住房房源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上,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保障性住房“三房”并轨制度: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范畴,推行“三房并轨”。此举有效解决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实现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应保尽保。
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效促进了城市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品质不断提高、活力明显增强。住房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实施也有效推动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孝感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经济社会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更多精彩,尽在安陆网 www.anluw.com] 责任编辑:陈曦
|
关于我们|免责申明|手机客户端|在线排版|小黑屋|Archiver|Sitemap|重庆论坛|
免责声明:安陆网(www.anluw.com)转载第三方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暨安陆网论坛(bbs.anluw.com)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20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