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09-2022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
好消息!武汉光谷生物城迎来中国“医疗器械大王”——国药器械总部落户! 国药器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医药健康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医药集团旗下公司,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商业流通企业,2016年销售收入将达17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医疗器械大王”。 你也许觉得很诧异:央企外迁谈何容易?一个年销售规模3000亿元的“大国药仓”,下辖业务总部岂是说搬就搬?就算是搬,前有大把一线城市,怎么会选择武汉,凭什么?
国药集团三个总部落户光谷生物城
位于光谷生物城内的国药广场。 12月11日,中国规模最大的医药健康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医药集团(简称国药集团)透露,该集团旗下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国药器械),已签约决定将总部从北京迁至武汉光谷生物城,并于2017年入驻办公。 国药器械总部入驻光谷后,将新设相关业务部门,投资建设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基地,打造国内领先、辐射国际的医疗器械一体化综合服务产业平台。 这是国药集团在湖北布下的第三个核心业务板块总部。此前,国药旗下的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总部、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动物保健总部已落户光谷生物城。 为承接“大国药仓”的产业转移,光谷生物城拿出了最核心的区域,打造国药大厦和国药广场。此外,光谷生物城还在积极与我国最具实力的综合性药物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展开合作,共建武汉分院。 国药集团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国药集团下辖10家二级公司和6家上市公司,2015年集团营业收入近3000亿元,是目前唯一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医药企业。 国药集团11大业务板块中,7个与湖北相关,“十二五”期间该集团在我省销售规模达380亿元,纳税额10亿元。随着国药集团多个核心业务板块总部的落户,被寄予厚望的国药鄂军将在未来5年向年销售规模1000亿元发起冲刺,推动湖北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一极。 争夺“器械大王” 初冬,北京知春路。 一行人风尘仆仆拖着行李箱,从首都机场直奔中国医药集团总部所在地——中国医药大厦。 行李箱里,装着一份价值“千亿”的战略规划。它将在未来5年,影响光谷乃至湖北生物医药的产业格局。 国药集团副总经理封多佳在会议室等候多时。 他的对面,坐着武汉光谷生物城总工程师鲍俊华、医疗器械园总经理余波和生物城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郭凡。 此次北上,三人目的有二:一是推动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国药器械)尽快完成总部向湖北迁移;二是与国药集团共同商议制定其在湖北的“十三五”千亿发展规划。 这场谈判,已进入到最关键的阶段。 不少人觉得这是个笑谈:央企外迁谈何容易?一个年销售规模3000亿元的“大国药仓”,下辖业务总部岂是说搬就搬?就算是搬,前有大把一线城市,湖北想当“合伙人”,凭什么? 北京太阳宫中路19号院,国药器械总部。 总经理李杨刚刚从荆州出差回京,顺道还去了趟宜昌。这几年,湖北开始越来越多地吸引他的目光。 在根深力厚的“国药系”,国药器械虽是后生,却是一匹成长惊人的“黑马”。 2007年,国药器械规模不过几亿元。2015年,该公司实现年销售额130多亿元,2016年将达170亿元。 这位年轻果敢的器械少帅坚信,到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会产生1万亿市场需求。国药器械,是这一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 鲍俊华拿出提前草拟的厚厚一摞《中国医药集团湖北区域“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直奔主题—— “这趟来,我们既没有土地优惠、也没有税收支持,但带来了一个新市场。”他说,国药器械过去几年在流通业务上经历了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若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面向大众的血液透析项目、以及针对医疗机构的第三方消毒等服务,或可成为突破口。 一份详尽的数据分析材料,摆上桌面。 随着国家对设立独立血透中心的政策放开,第三方血液透析市场面临巨大发展机遇。根据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目前,湖北健在并持续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超过2万人,市场规模逾35亿元。但全省仅有222家医疗单位可开展血液透祈服务,只能满足不到一半的需求。 武汉集聚三甲医院40家,数量名列全国前茅。2015年,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省人民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等5家医院,总营业收入超过250亿元。同济医院更有望在2017年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首家营收过百亿的三甲医院。 医疗机构的扎堆,对区域性第三方消毒供应服务,需求极为迫切。 鲍俊华说,武汉正着力打造国家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城市和“中部医都”,对周边省市居民就医形成了巨大的聚合效应。国药器械落户光谷生物城,一方面可与武汉三甲医院合作,建设运营第三方血液透析中心;另一方面,可与武汉市重点医院联合投资建设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为全市乃至省内医疗机构,提供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及诊疗器具污物回收、清洗消毒等服务。 这份规划纲要,显然打动了李杨。合上文本,他露出满意的微笑。 三选“湖北合伙人” “我们以后就是湖北企业了。” ——国药器械新总部落定消息传出,令许多城市始料未及。 “武汉并不是最早与我们接触的城市。”李杨开门见山。随着生物医药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都抛来了橄榄枝。 有的城市甚至表示,无论武汉给什么条件,我们都能给。 “器械大王”这步棋,究竟为何? 李杨说,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庆是尾,上海是头,武汉是腰,继北上广之后,湖北的区域辐射力显而易见。此外,一个总部的迁移,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支撑,湖北得天独厚。 促使国药器械下定决心的,还有湖北与众不同的创新基因。 “全国做生物医药的园区很多,但光谷生物城只用了短短8年,就从一片黄土坡成长为千亿产业园区,综合实力跻身全国三甲。”他说,这是一个区域对产业支持的最好证明。 光谷的专业和高效,同样令他印象深刻。为服务国药,生物城在人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安排专人专班,这在别的园区是没有的。任何事情,专班都会抢先一步,想在企业前面。李杨感慨:“光谷做事,快得连我们自己都跟不上”。 不止是国药器械。此前,国药旗下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国药工程)总部、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药中生)动物保健总部,同样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先后花落湖北。
工人在国药中联的中药提取车间内工作。
工人在国药中联的内包车间工作。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长春认为,国药集团频频将核心业务总部落子湖北,并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场长达十年的产业磨合。 “2008年以前,光谷生物城还没有奠基,国药控股就来了。”他说,当时国控正在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湖北收购了一批民营医药企业。生物城闻讯后迅速上门,当年便与国控签约,2011年建成华中最大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并投产。
12月9日,国药控股湖北物流中心内,工人在电脑前点下鼠标,物品就会通过自动化设备运送到工人面前。
国药控股湖北物流中心等待运输的车辆。 2010年,国药集团与湖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做大医药健康市场。随后,全国最大的医药工程设计和总包企业国药工程总部落子。如今,全国80%的制药厂厂房、医药研发基地,其生产流程和软硬件标准,均由国药工程操刀设计。 光谷生物城与国药器械的落户谈判,历时整整两年。 鲍俊华说,很多人认为,国药集团对湖北“偏心”,是因为我们幸运。但谁又知道,过去5年,我们跑了70多趟北京。 央企能为湖北、武汉带来什么? “每个中国城市都想拥有国企总部,以推动当地经济。一家总部设在当地的国企会对当地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为它能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税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一直是央企布局重点,省会城市武汉更集中了3家总部在鄂央企:武钢、东风、邮科院。目前,加上央企在鄂二级、三级子公司,数量达到187家,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 从“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布局,到“三线”建设时期大规模重点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工程建设,湖北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央企为湖北的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后更产生财富倍增效应。 2011年至2015年8月3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湖北与央企共签订456个项目合作协议,投资总额11458.08亿元。截至2015年8月31日,湖北省政府共与53家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仅2016年新签约的3个重大项目,投资额就达到315亿元。 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文武松认为,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枢纽地带,是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具有产业发展战略性地缘优势,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央企落户湖北、落户武汉,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央企不仅规模大、技术研发实力也领先于其他企业,能够为湖北、武汉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助力”,三江集团副总经理伍晓峰说。目前,三江集团是省内拥有技术研发中心最多的单位,中铁大桥局则是国家桥梁核心技术的研发基地。 分析人士指出,国药器械主营涉及医疗器械的生产、营销、金融服务,2015年,该公司实现年销售额130多亿元,2016年将达170亿元,总部入驻武汉后可产生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东湖高新区医疗器械板块崛起。 湖北生物后劲可期 短短6年,国药集团3大核心业务总部落子光谷,为湖北新经济再添强劲引擎。 作为湖北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即使面对经济下行,依然保持着两位数高速增长,并形成了独特的“湖北模式”。 从科教优势看,湖北省现有各类生物技术研发机构上百家,集聚了4000余名高层次研究人员,其中两院院士15人。 在产业优势上,湖北省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生物企业,已超过200家,过百亿元企业2家。全省现有销售过亿元的医药大品种达24个。 从医疗资源优势看,湖北省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6万家,年诊疗3.8亿人次,稳居全国前十。 此外,作为全省生物产业的“发动机”,光谷生物城已在生物医药、细胞治疗、基因检测、数字医学影像等多方面形成国家优势,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聚集区。 湖北生物,后劲可期。 责编:许宝月 |
关于我们|免责申明|手机客户端|在线排版|小黑屋|Archiver|Sitemap|重庆论坛|
免责声明:安陆网(www.anluw.com)转载第三方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暨安陆网论坛(bbs.anluw.com)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20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