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09-2022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
5项技术
航天员景海鹏乘坐专机从内蒙古平安飞抵北京。新华社发
航天员陈冬乘坐专机从内蒙古平安飞抵北京。新华社发 冬日的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大草原一片宁静,只有寒风的呼声。这片在蒙古语中意为“平安”的地方,昨日迎接两名完成飞天之旅的“游子”回家。 在过去的13年间,作为主着陆场,阿木古郎大草原敞开怀抱,5次拥抱了从太空返回地球的10名航天员。 □现场 13时11分启动返回制动程序 草原上,8架搜救直升机和大批地面搜救人员严阵以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人群里,不时有人抬头望天,有的抬起手腕看表。翘首以待的人们,内心既紧张又担心——飞船返回是载人飞行最后一步,也是风险最大的环节之一。 13时11分,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飞船启动返回制动程序,开始朝着地球飞来。随着一阵轰鸣,第一批5架直升机迅速升空,飞往理论着陆点。 据主着陆场指挥部有关领导介绍,这5架直升机在以理论着陆点为中心的36×36公里的区域上空四角待命。 而早在空中飞行等候的2架无人机和1架固定翼飞机,按照指令也飞行至待命空域。这是我国在飞船返回搜救任务中首次使用无人机。 巨大降落伞吊着返回舱缓缓降落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前置雷达站操作手清脆有力的口令传到指挥室。这说明,返回舱已经进入主着陆场测控搜索范围。记者看了下时间,此时距飞船启动制动程序约30分钟。 “回收二号发现目标!”根据回收一号提供的引导数据,测量站雷达天线也稳稳地跟上了目标。 “稳了!”现场搜救队员情不自禁地说。 返回舱离地面距离越来越近,指挥部计算出的着陆点也越来越精确。 “直升机发现目标!”第一批的一架直升机向指挥部传来消息。此时,在指定区域待命的第二批3架直升机迅速起飞,奔赴返回舱着陆区域。 “快看!”记者所在的直升机上有人指向远处空中的一个小点。记者定睛一看,红白条纹的巨大降落伞在空中吊着返回舱缓缓降落,宛若一朵美丽的鲜花从天而降。 在返回舱抛防热大底后,第一批的5架直升机向着返回舱慢慢靠拢。 地面搜救分队在得到指令后,也开足马力朝着陆点驰骋。数十辆车一路疾驰,在茫茫草原腾起阵阵尘土。 记者看到,返回舱离地面越来越近。飞船在与大地亲吻的一瞬间,一团尘埃腾空,降落伞紧接着扑在地上。 此时,是13时59分。 5架直升机在返回舱附近依次降落。直升机的螺旋桨还在转动,穿着橙色工作服的搜救队员就快速从直升机上跳下,冲向返回舱。 景海鹏自主打开返回舱舱门 记者赶到着陆点时,距离返回舱五六十米都闻到一股淡淡的焦味,那是飞船在进入大气层时被烧蚀的味道。 放眼望去,通体青褐色的返回舱侧卧在草原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淡淡的光芒。它的周围,还有一圈浅浅的沙坑。 飞船着陆后,航天员景海鹏自主打开返回舱舱门。在我国载人飞船的历次返回中,这还是首次。 随后,医监医保人员进入返回舱,对两名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 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20分钟,现场等待的人们却觉得无比漫长——大家太想见到归来的航天员了。 “航天员健康状况良好,可以出舱。”报告声传来,任务总指挥部随即下达“出舱”的指令。 随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搜救队员的协助下,依次顺利出舱。 因为天气寒冷,出舱后的航天员随即穿上保暖型睡袋,半躺在航天员座椅上。两名航天员面带微笑,精神状态良好。 舱外停留不到2分钟转至直升机 航天员在舱外停留了不到2分钟,即被转运至医监医保直升机。以往在舱内进行的重力适应过程,这次改为在直升机内进行。“因为经过改装的医监医保直升机能提供较为适宜的温度,而舱内和舱外太寒冷。”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军智介绍。 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工作了33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 在大家的注视中,分别搭载景海鹏和陈冬的两架直升机起飞,飞向附近某机场。在那里,航天员专机正在等候着把巡天英雄平安送到北京。 航天员离开了着陆现场,但是搜救队员的工作还在继续——他们还将对返回舱进行吊装、运离现场。 随着返回舱被转移,搜救任务宣告结束。热闹的阿木古郎大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揭秘 百台发动机为天地往返架“天梯” 从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到两者的交会对接,再到两名航天员安全返回的全过程,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性能各异、功能不同的100台发动机,为两名航天员天地往返、来去自如架起太空“天梯”,也为我国建立大型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仅以两名航天员返回地面这个环节来说,六院研制的载人飞船推进系统中的系列发动机就发挥了关键作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在飞行了一个月之后,必须实施分离,六院研制的神舟十一号推进舱的姿态控制发动机,就会按照预定程序开始工作。待轨道舱与推进舱分离后,由推进舱上的发动机制动点火,进入到返回轨道,实施姿态调整。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后,搭载两名航天员的返回舱开始进入到自由滑行阶段。 “飞船返回舱滑行至进入大气层之前,返回舱的姿态发动机就开始启动了,为两名航天员安全返回一路保驾护航。”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介绍说,依靠发动机一系列精准可靠的工作,返回舱保持稳定的姿态进入到大气层,一直工作到降落伞安全顺利打开,六院飞船推进系统姿控发动机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先后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完整掌握载人航天器太空长期驻留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础能力。 刘志让说:“明年,用我们航天六院研制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将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推举我国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七号踏上太空之旅,将与仍然留在太空的天宫二号开展我国航天历史上的首次太空加油(太空推进剂补加),我们将为这一太空加油技术的实际应用继续努力。” 5项关键技术突破确保任务成功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这次任务中成功突破5项关键技术,为任务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介绍,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应用阶段的关键一战,任务周期长、试验项目新、技术要求高。为确保任务成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瞄准任务需求,紧盯难点特点,组织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集智攻关,连续突破5项关键技术。 据新华社 |
关于我们|免责申明|手机客户端|在线排版|小黑屋|Archiver|Sitemap|重庆论坛|
免责声明:安陆网(www.anluw.com)转载第三方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暨安陆网论坛(bbs.anluw.com)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20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