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09-2022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
今天(11月17日)是神十一飞行乘组在组合体的第三十天,是不是感觉很快呢?是的,确实很快,明天,也就是本周五(11月18日)我们的航天员就要返回地球啦。我们的神舟飞船就要飞回祖国的怀抱啦。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天宫日常以及神舟载人飞船返回后的那些事儿,一起见证这即将到来的又一历史时刻。 在谈飞船返回之前,我们先来对航天员在组合体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工作做一个梳理。
景海鹏(左)和陈冬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向全国人民问好并敬礼(图源:央视截图) 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始为期30天的实验、生活。 10月20日,自10月20日起,两位航天员开始进入了正常作息,他们不仅首次在太空跑台上进行失重防护锻炼,还亲手种下了生菜种子,更有意思的是出现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的蚕宝宝。在景海鹏指尖的触碰下,蚕扭动着身体悬浮在空中,也体验了一把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的失重飞行。
从那天起,两位航天员又多了一重身份:太空铲屎官。哈哈~ 10月20日晚上10点21分,地面飞控人员发送指令,天宫神舟组合体调整飞行姿态,由天宫在前神舟在后的飞行姿态转为天宫在后神舟在前。由原先的倒飞状态转为正飞,这也是组合体标准的飞行状态。 10月21日,天宫二号还开启了人类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这项实验可将航天员的思维活动转化为操作指令,并监测航天员的脑力负荷等状态。 在这一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
航天员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 航天员陈冬在当天的天宫日志中写道:因为工作安排得比较紧,所以晚上一闭上眼睛就能睡着。他说,自己第一次进入太空,体会非常奇特,感觉刚开始自己的身体都不会控制了,已经分不出该怎么走路、怎么行动。还好有景师兄在旁边帮忙,现在已经慢慢适应失重的感觉,也越来越感受到失重的乐趣。 10月22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之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10月22日的解放军报电子版。这也是解放军报首次“飞”上太空。
10月22日的解放军报头版版面。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10月23日,那天有个大新闻:天宫二号伴随卫星(伴星二号)于当天早上7时31分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并且对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组合体进行了第一次拍照。在释放过程中,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利用手持摄像机从舱内拍摄到了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下方百米之外掠过的视频。
天宫二号伴星回传首批画面(红外相机图像)
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利用手持摄像机从舱内拍摄到了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下方百米之外掠过的画面 10月24日,是航天员景海鹏的50岁的生日, “神舟十一号,我是北京。” “神舟十一号到。” “祝海鹏大哥,生日快乐。” …… 24日7时10分,代号“北京”的戴堃给景海鹏送去了来自地球的第一声生日祝福。 作为天宫二号的总调度,今年30岁的戴堃[kūn]在此次任务期间主要负责各环节的组织、计划、调度指挥工作。 那天看到很多人都在为他送去生日祝福,新华社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了孩子们送给景海鹏叔叔的祝福,有视频祝福,有画画祝福的,还有写书法祝福的……
漂亮! 他是航天英雄,是少将,早已荣誉等身,可以说已经赢得中国航天领域的“大满贯”了。景海鹏二十几岁,人送外号“钢铁小前锋”,50岁,他还是要去做一个冲锋陷阵的尖兵。 他是典型的航天人,更多时候是只做不说,经常“笑而不答”,只有在最后节点才会透露真相。但只要说,就必须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同时,景海鹏的语言多是短句,即使在接受采访,讲述事实时也这样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就像在飞船上发指令。10月17日凌晨,在出征仪式上向总指挥张又侠报告,他更是声如洪钟,响彻夜空,比年轻人的中气还足。——摘自《中国青年报》微信,《生日快乐!天降大命景海鹏》 别的不说,就这种一直坚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在景海鹏的知天命之年,他的太空生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祝贺。 是的,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他声如洪钟,响彻夜空,比年轻人的中气还足。在执行神舟九号任务时,作为指令长的他待命出征时,他说话声音洪亮、铿锵有力,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相信他的骨子里仍是军人! 10月25日,天宫二号伴随小卫星回传了首批红外相机图像之后,另一台可见光相机也回传了首批图像。
可见光相机拍摄的组合体的全貌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那天晚上10:3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专家黄伟芬发了一条微博,是景海鹏从天宫二号上发来的电子邮件哎。
真情表达!图片来源:@航天女教头黄伟芬 我想确实和景海鹏说的一样,这个生日真的会是他过的最难忘最有意义的生日,相信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回复、真情的表达。 10月26日,“虽然远在太空,但意外地收到了一份份非常非常珍贵的礼物,让我感动万分!”这是航天员景海鹏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回的一封电子邮件,也是神舟十一号乘组在太空收看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后的首次回应。 作为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刚刚度过50岁生日的景海鹏完成“采访”任务后,在天宫二号上“意外”收到了3封特殊的“生日电邮”,其中有他和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图文的《太空专刊》,还有飞行控制人员讲解两位航天员在太空工作与生活的科普视频。 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航天员景海鹏发来了第三篇《太空日记》,首次穿上特殊实验服,寄语海内外小朋友。 在那天的视频中我们看到,天宫内的机械臂已经安装完成了。
看看红圈处的机械臂,已经装好啦
看,之前还没安装吧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里,前两天还在景海鹏指尖翩翩起舞的蚕宝宝,已经开始抽丝结茧,体验失重了。在航天员的精心呵护下,包裹在蚕丝里的6只蚕宝宝就像甜睡的婴儿。 这项“太空养蚕”实验是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中一个获奖项目。这个来自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的实验方案名为“研究蚕虫在太空的变态过程”,是由四名女中学生设计的。
航天员寄语。图片来源: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纪念特刊截图
“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颁奖典礼图片来源: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官方网站
“神舟十号”航天员张晓光分享其航天经历图片来源: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官方网站
来自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的四名同学,她们分别是黄采妍、王嘉宝、邓梓仪和梁芷韵。图片来源:文汇报 实验一开始她们没有想到用蚕来做实验对象,最初的设想是用蝴蝶作为实验对象。两种生物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她们认为吐丝结茧是受重力的影响,蝴蝶和蚕都可以吐丝结茧。但是老师建议她们说,这个是中国的航天实验,希望能用和中华文明有关的生物,所以最终决定用蚕作为实验对象。 她们设计了一套方案,计划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开展试验,但成功的前提,是要保证“航天蚕”从发射到太空生活期间的安全和健康。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科技人员专门研制了一间太空屋。
太空屋 这间太空屋外形像颗胶囊,有手掌大小,对于蚕来说足够宽敞。其两端的半球体用航天级合金打造,中间部分采用特殊透明有机玻璃。两种材料都很轻,且易于加工制造。透明的房子,便于航天员随时观察。
“航天蚕”的伙食 蚕是不折不扣的“吃货”,除了睡觉,其余的时间几乎全在吃,结茧之前更是食量大增。为了保障“航天蚕”的伙食,科技人员在太空屋两端的合金盖里装满了味道媲美桑叶的饲料,并把合金盖设计成瓶盖一样的螺旋口,以便在需要时拧开,换上新鲜饲料。 火箭发射阶段,航天员要承受加速度带来的巨大压力,必须有宇航服保护。为保证“航天蚕”在发射阶段安然无恙,科技人员把它们包裹在特殊的填充物里装进太空屋,以此吸收冲击和震动,就像穿上了宇航服一样。进入天宫二号后,航天员会再把填充物取出来。 但是,太空蚕宝宝可不是想当就能当的。首先它们得是科学家培育改良的品种“秋丰白玉”。其次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训练,才能从4000名“海选”选手中脱颖而出。哈哈,也是蛮严格的哈。除了要符合高标准——颜色要白、体型要大,还有各种训练:将蚕宝宝上下翻转之后,观察它们的反应速度是否敏捷。 另外,“太空屋”中“食堂”、“卫生间”齐全,房间的内壁还做了粗磨砂处理,并粘贴了无纺布,让它们在失重环境下也能行动自如。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人的生活条件比不上蚕的感觉,哈哈,没办法,谁叫人家能吃能喝能吐丝呢,说它能,它还上天了。哈哈。 踏上太空之路前,这6只蚕宝宝都要穿上科学家为其定制的“宇航服”。“宇航服”由航天用的聚氨酯海绵制成,能够有效减轻火箭发射时,巨大加速度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影响。
特制的“宇航服”——航天用聚氨酯海绵 那么问题来了,在飞船发射时,这些可爱的蚕宝宝、小小航天员在哪里了呢?当然是和航天员在一起啊。在火箭发射直播镜头里,人家正和航天员一起肩并肩上天呢,嘿嘿,到现在为止,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们被放在飞船的什么位置,我来告诉大家吧。看!它们在这儿呢。
想飞上天和航天员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 可爱的蚕宝宝,恭喜你们,终于和航天员肩并肩了。
爽不爽?爽! 蚕宝宝们如果会说话,肯定也会说:爽!
看看,这个装置不简单,都是小小航天员
来个近景,OK
蚕宝宝的家 航天员进入到天宫二号后,这些小家伙也从返回舱来到了天宫二号的实验舱。
看,航天员陈冬拿着的就是太空蚕实验装置 小家伙们,快回家喽。 10月30日,凌晨5时许,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给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拍下了以地球为背景的弥足珍贵的“天神照”。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与地球合影,PS图
组合体图像。伴星可见光相机和红外鱼眼相机拍摄的照片合成图。其中组合体为可见光相机拍摄,全景地球为红外鱼眼相机拍摄 在这里想和大家说一个事情,其实这次上天的相机设定是黑白的……这是前几天在查资料时查到的,其实官方一直没提这个事儿,导致和很多爱好者一样,期待彩色的照片传回,因为带上去的相机都是黑白的,所以也不想着看彩色的了,P出来的图并不好。可是之前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啊。查了半天,才在上海《文汇报》找到了答案,其他媒体都没提这事儿。项目负责人是这么说的:太空本身就是漆黑一片,天宫的色彩也很单调,黑白相机已够用……据项目负责人陈宏宇说:下次只要总部一声令下,他们保证可以上彩色相机! 唉,这一等不知道又是什么时候了。 陈宏宇更风趣地说,天宫二号就像国宝大熊猫,表面颜色简单,彩色黑白照片也没多大差别,另一方面“给明星拍照,黑白写真岂不是更有艺术品味?” 这个解释,大家满意不?
《文汇报》10月27日头版版面
好吧,你赢了,最终解释权归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有,哈哈 其实真的希望媒体把一些事情说清楚,我感觉这段时间是很好的太空科普时间啊,可以让大家,特别是小朋友们了解到更多的太空现象、航天知识,可惜没有几家媒体这样做…… 好吧,不说科学普及、传播这事儿了,谈下一话题! 在进入天宫二号的第12天(10月30日),航天员、新华社特约记者陈冬发来了第四篇《太空日记》。 这一次,陈冬为大家介绍了一个在轨实验——失重心血管研究实验。他说,与地面上的体检最不一样的就是超声。因为在太空失重后,人的器官会发生一定的位移。他笑谈自己在做脖子的超声时,发现“动脉”有“两条”!一开始陈冬就找错了,找成旁边的静脉了。因为到天上后,旁边的静脉也变得很粗,很容易搞错。
新华社特约记者陈冬发来了第四篇《太空日记》 11月3日,是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的第16天,也是中国邮政太空邮局正式成立5周年的日子。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作为太空信使,首次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太空邮局天地通邮。那么,航天员和谁视频连线了呢?当然是和太空邮局的第一任局长——杨利伟连线啊。
高兴! 在那天的视频连线中,为了更好的向地面展示,天宫内的摄像头角度做了微调。哈哈,在视频中近距离的看到了天宫舱内的机械臂了呢。
不好意思,我走神了 11月4日是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的第17天,作为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景海鹏向关心他们的公众讲解了在太空的航天食谱。 景海鹏说,不同飞行阶段,吃的东西也不同。刚入轨时,他们就会吃清淡些,这样更容易消化。目前在组合体飞行阶段,他们的食谱是五天一循环,包括主食、副食、饮品、功能食品等6大类近100种食品。景海鹏说,这次在太空中,他和陈冬基本上天天泡茶喝。航天员中心航天食品与营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臧鹏说,这次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中泡茶。
太空茶味道应该不错 11月7日,是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的第20天。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陈冬介绍,这些天,他们进行了拉力器、自行车、跑步锻炼等。 陈冬说,中国人之前没有在太空跑过步,这是第一次。“其实,我们前两天刚开始跑步的时候,都跑不起来。直到第三天,景师兄跑起来了,还一下子跑了一小时。”
骑骑太空自行车
跑跑步 借着上面两张图,我们简单说说太空植物栽培,为啥选择在这说呢,因为看到了栽培装置啊。你看到了吗?
太空农场长势很好,航天员又有了新角色——“菜农” 植物栽培是在航天员进入组合体的第二天开始的,首先需要安装栽培装置,就像是搭积木一样,把装置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白色箱体。 白色装置的固件是3D打印的,都是尼龙性材料,比较轻便,白色和绿色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视觉效果也很好。它上面有两个器件,一个用来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参数,另一个用来在植物生长后期在封闭情况下测量植物光合作用。
地面长势也不错 接着他们就会浇水、播种。在进入组合体的第五天早上,航天员发现种子发芽了。第六天,航天员第一次给生菜间苗和补水。用镊子把长得相对差一些的生菜连根拔出来,在每个单元格里保留两棵菜苗。第九天,航天员开始了第二次间苗和浇水,这时每个单元格就只有一棵菜苗了。 除了播种、间苗、浇水,还需要航天员每天对生菜进行观察、拍照。
肯定很好吃,哈哈 写到这里,是不是感觉生菜的生活也是很不错的。 返回前,他们会进行植物采样,把生菜的叶子和根茎剪掉,放到低温储蓄装置中,再把它们带回。
据专家介绍说,这次是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暂时不让航天员食用。以后有机会会让航天员食用的。是的,下次多带点酱,哈哈。 11月9日,两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行了天地通话。 16时20分,景海鹏、陈冬正在开展机械臂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
敬礼! 与以往相比,这次天地通话图像更清晰、过程更流畅。 从直播画面看,两名航天员看起来胖了一些,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聂海胜分析原因:第一个原因,因为他们通话,摄像头离人很近,人会显得胖一些;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人的体液重新分布,体液会往头上分布,在地面的时候,在重力影响下人的体液往下流,我们把血液都供到头上,保持正常的生活,到天上还按照地面模式的话,头部血液会多,所以会感觉胖。 这个很正常,航天员一回到地面这种现象很快就没有了,但是需要一个再适应的过程。 自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已在太空工作生活快一个月了。 在这20多天里,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在天空进行了养蚕、种生菜等科学实验活动。在任务进入尾声之际,航天员或许还有个“特别”的任务——给未来上天宫二号的战友准备个小礼物。 2013年,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微博)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个“神秘”礼物,这是2012年神九航天员刘洋留给队友的。 礼物是刘洋在太空亲手编的中国结,以及三个福字卡片。刘洋在卡片背面写下祝福语,“祝愿战友们每次任务都安全、顺利、圆满成功”。刘旺写下的祝福语是“欢迎你们来到天宫一号”,日期是前一年的6月27日,也就是神九航天员撤离天宫的前一天。
刘洋在卡片背面写下祝福语,“祝愿战友们每次任务都安全、顺利、圆满成功”。 神九航天员刘旺介绍,礼物藏在了仪器板侧面缝着的袋子里,中国结放在一个特别的包内。神十航天员在上天之前并不知道藏在哪里,“寻找的过程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刘旺说。
刘旺写下的祝福语是“欢迎你们来到天宫一号” 那么,这次任务即将结束时,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会给未来上天宫二号的战友准备个什么小礼物呢? 我感觉应该也是卡片之类的吧,写一些祝福语什么的。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这次任务马上就要结束了,明天,他们就要重返地球了。 神舟十一号升空之前,我写的文章中预计的返回时间是本月19号,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返回的时间比之前预计的要提前一天,也就是本月18号下午返回。根据计划,组合体运行第30天,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分离,航天员乘返回舱返回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天宫二号继续在轨飞行。 我们先来看看在航天员撤离天宫二号回到飞船返回舱前后需要做些什么。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撤离。航天员进行组合体分离前物品转移撤收及组合体分离工作。 航天员陆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返回神舟十一号飞船,做好组合体分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航天员返回神舟十一号飞船轨道舱,关闭天宫二号实验舱舱门。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分离。组合体成功分离后,飞船撤离至安全距离。 之后,预计地面工作人员于18日上午对飞船实施返回控制。 关于返回时间最后的确定,这要看主着陆场到底适不适合飞船在18日返回,天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一切都要等待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指挥部最终作出的决定。 根据目前情况看,预计神舟十一号飞船着陆时间为18日下午1点50左右。 这个只是个人根据TLE数据模拟后预计的,一切以任务总指挥部最后决定的时间为准。确切消息将会在返回前一天公布,请大家留意。 返回的过程就不在这里重复写了,之前所写的文章中有提及到。 我们说说返回后的一些事儿吧。 飞船降落的地方位于美丽的阿木古郎草原,蒙语为平安之意,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张晓东所在的脑木更边防派出所辖区。因“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在此着陆而闻名遐迩,这片草原被人们称作“神舟家园”。 神舟系列飞船多次在阿木古郎这片草原上回到祖国的怀抱,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直升飞机起起落落、搜救部队和特种车辆的来来往往。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2013年6月26日,北京时间8时08分,神舟十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境内阿木古郎草原。搜救直升飞机与车辆同时赶到着陆场。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经常看神舟飞船返回直播的朋友们应该比较清楚,飞船安全着陆后,有几位熟悉的面孔是几乎每次都出现在现场的。今天简单说几位。 如果把载人航天比作一场天地接力,那么,着陆场系统就是关键的最后一棒。每一次任务的圆满成功都是千千万万工作者努力的结果。 刘建中是着陆场医监医保副主任设计师,将是第一个见到航天员的人(透过舷窗)。 其实他应该可以退休了,可是他一直放不下这个事业,所以每次载人飞船着陆后,他都会快速跑向返回舱。
2012年6月29日09:02,指挥机上的航天医学专家刘建中随时监测航天员身体状况。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杨利伟自主出舱。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12年6月29日10:10,刘建中察看舱内情况。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在打开返回舱舱门之前,刘建中首先要观察返回舱的外观,烧蚀情况如何。然后是通过舷窗,观察里边的航天员的情况。当打开舱门后,他会询问航天员感觉怎么样,身体情况是否良好。因为彼此很熟,相互一笑,一打招呼,航天员心情就会好很多。 当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刘建中先进入返回舱。此时他会做哪些事情呢?
刘建中进入返回舱,帮助航天员解开束缚带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首先是询问航天员身体情况,然后解开航天服,断开各种管线。随后帮助航天员解开束缚带,帮助航天员调整位置。最后要指导航天员进行重力再适应。
地面人员对返回舱的气体、微生物等进行采样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在医监医生进入返回舱前,谁负责开舱门呢?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神舟第一开舱手”——李涛来自我国目前唯一一支航天测控回收部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从1999年至今,他承担了从“神一”到“神十”历次飞船返回舱舱门开启任务。正因如此,他被战友称为“神舟第一开舱手”。然而,自豪之中也有遗憾:电视直播中,他留给亿万观众的只能是一个背影。
2012年6月29日08:57,开舱手李涛在指挥直升机上。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李涛正在开神舟九号返回舱的舱门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李涛说过,打开返回舱的舱门需要专用的工具。如果外形没有发生变形,能够正常打开的话,操作规程要求3分钟内打开。假如返回舱外形发生严重的变形,就需使用专门设计的破舱工具,按照舱体的机械构造来拆解,不会伤害到航天员。 “打开舱门最为关键的是平衡舱内外的气压。”李涛说,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舱内气压增高。打开舱门前,首先是为舱内减压。通过舱内外减压阀,大约需要1分钟才能达到内外气压的平衡。平衡气压后,只需要几十秒就能打开舱门。 在很多报道的描述中,这位“神舟第一开舱手”总是第一个跳下直升机。然而,其实他应该是第三个。 在主着陆场,当搜救直升机上搭载的搜救设备收到了返回舱发来的信号后,信号源的经纬度会被迅速标绘出来。而当目视发现返回舱时,直升机还悬停在空中,就会有一名搜救队员以低空跳伞的方式,跳出直升机,直奔预定落点,但他并不靠近飞船,只是确定缓冲主伞是否与返回舱脱离。如果没有脱离,这名队员就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具,砍断伞绳,以免主伞在大风吹拂下,带着返回舱翻滚起来,给航天员造成伤害。 直升机到达预定落点附近后,会有第二个人绳降到地面上,而且他的打扮比较特殊,穿的是防化服。尽管现在的搜救应用了北斗定位系统,已经非常准确了,但万一返回舱落到了山沟沟里边,找不到信号怎么办?后来想到的方法是,在返回舱的底部放置了一个伽马放射源,这样一来,无论返回舱落在什么地方,放射源都是很稳定的,检测起来也非常快。
伽马放射源位置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遮蔽放射源新华社记者张领摄 返回舱在距离地面约1米的时候,反推发动机必须点火工作,以进一步使飞船减速,从而平稳落地。反推发动机点火早了或者晚了,都起不到缓冲的作用。那么如何判断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返回舱底部的伽马源装置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通过该装置发射的伽马射线到地面后的反射时间,可以正确判断返回舱距地面的距离。 为不让放射源伤害到后来的搜救人员,第二个人必须在短时间内赶到返回舱旁边,遮蔽放射源,然后检测反推火箭燃料无水肼是否有残留,并报告搜救指挥。确定没有放射源和燃料残留之后,直升机才会降落到地面,开舱的人这时候才第三个跳出直升机,执行开启舱门的任务。 感谢默默无闻的他们! 航天员在舱内进行重力再适应期间,首要任务是补水。“补水在出舱前就已完成”。着陆场系统医监医保人员介绍,回来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补充体液,在空间的时候,对体液的需求量变少了,回到地面以后会处于一种脱水状态,所以要补水。当航天员再次返回地球感受到重力时,容易造成头部供血不足,必须经过30至50分钟来适应。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航天员在返回舱内重力再适应结束后,就要出舱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出舱。 原则上,由指令长先出舱,但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那就谁方便先出谁就先出舱。 这个还要看返回舱落地后的姿态。我们先来看这张图,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获得的一个信息是返回舱舱门的铰链位置就是航天员脚的朝向。
返回舱舱门的铰链位置就是航天员脚的朝向。新华社发(秦宪安摄) 根据这一点我们就能判断飞船着陆后航天员在返回舱内的姿态。 我们将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着陆后的姿态做一个对比。 从落地后最后的姿态来看,神舟九号着陆时的姿态比神舟十号着陆姿态要好一些。
神舟九号着陆后姿态新华社记者王永卓摄 我们来看这张图,可以清晰的看到返回舱舱门的铰链,据此推断,航天员这个时候的状态是稍稍有点倾斜,但是没有呈倒立姿态,出舱时还是比较方便的。
神舟十号着陆后姿态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我们再来用之前的一张图解释这个问题。通过图片来看,我们看到返回舱舱门的铰链位置也是倾斜的,但是呢,从倾斜的方向可以判断此时航天员的姿势,因为返回舱舱门的铰链位置就是航天员脚的朝向,那么此时航天员的状态应该是有些倒立的,类似头朝下、脚朝上的方式。 这个时候呢,航天员解开航天服,断开各种管线的工作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这就需要医监医生帮助航天员解开束缚带,帮助航天员调整位置,这,也就是刘建中要做的工作,所以也就有了上图中的场景。 航天员重力再适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当刘建中感觉航天员可以出舱后,再征求一下航天员们的意见,看看是否感觉已经可以出舱了,如果航天员感觉可以出舱了,接下来就陆续出舱呗。之前说了,原则上,由指令长先出舱,但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那就谁方便先出谁就先出舱。 神六航天员出舱用时31分钟,神七出舱用时37分钟,神九出舱用时74分钟,神十出舱用时94分钟。为什么没有说神舟五号呢?因为在神舟五号在返回着陆时出现了一些状况。杨利伟在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当时飞船着地后又弹了起来,二次接地时没有缓冲,落地比较重,航天员杨利伟的嘴巴被直角型的麦克风撞破,他赶紧用舱内的几副手套擦拭,医生又进去抹了药,他才自主出舱。后来‘神六’时麦克风就套上了海绵,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天地九重》这本书,你会对航天员有新的认识、新的了解。
2003年10月16日清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这次再适应时间应该会更长,但平安就好!出舱时间较长,主要是因为让航天员从太空失重环境回到地面的重力环境,要进行一个重力再适应的过程。航天员在天上生活、驻留的时间越长,其回到地面之后的耐力下降得就越多,恢复的时间相对来说就会更长一些。在之前“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女士曾经提到过这个情况。她说:“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太空环境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心血管功能的减退将会变得更加突出,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和骨丢失问题。此外,长时间飞行后航天员返回地面时的重力再适应,他的反应症状会更加明显,重力再适应的时间会较长。”所以,照此来看,这次重力再适应的时间会更长,具体多长时间还要看航天员的适应情况,是两个小时还是两个半小时,这个目前都不好说,所以,看直播的时候要耐心等待哦。 对于航天员景海鹏来说,这次,是他第三次出舱了,不得不说一句:厉害!这次任务,他是指令长,应该也是他先出舱,陈冬接着出舱。 这次,他会怎么和我们打招呼呢?哈哈,很期待!
2008年9月28日下午5时38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出舱瞬间,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也向在现场的记者和搜救队员挥手致意。赵亚辉摄 这是他第一次执行任务时出舱的瞬间。笑了。
2008年9月28日,神七航天员景海鹏出舱。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再来看看神九任务时出舱时候的图片。
2012年6月29日,航天员景海鹏出舱后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那么这次出舱时会是什么状态呢?相信一定很不错!陈冬状态应该也很好,所以,都很期待! 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相信一定会很激动! 我们的航天员回家了,鼓掌! 之后,任务总指挥长会宣布任务结果。 在经过简短的出舱仪式后,航天员将会被抬到医监医保飞机上,脱下压力服换上工作服,并进行医学检查。
2012年6月29日,三位航天员顺利着陆后被送往医监医保直升机。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航天员分别被抬向2架直升机。 直升机起飞,飞至毕克齐机场。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乘直升机离开主着陆场。新华社记者张领摄 返回舱处置。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出舱后,技术人员现场对返回舱进行处置。新华社记者张领摄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工作人员在主着陆场收伞新华社记者张领摄 航天员上专机。 专机起飞,飞向北京。 至此,任务结束。 航天员返京进入14天医学隔离期。之后举行返回舱开舱仪式。可爱的蚕宝宝们就要和大家见面啦。航天员结束隔离与媒体见面。航天员颁奖授称…… 神舟载人飞船返回后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最后,我们再来认识两位位经常出现在着陆现场的记者吧。 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建民王建民作为新华社首席军事摄影记者,参与、见证了神舟飞船一次次的辉煌。“冬天到北疆,夏天赴南方;迎着困难走,顶着危险上;到最艰苦、最危险的环境去体验人生、报道人生。”——这是他从业的座右铭。“神舟”航天员从模拟到真人,从1人到3人,都是他在着陆现场最先拍摄报道的,而且每次都有好照片。
2012年6月29日13:07,新华社军事摄影记者王建民在回收现场利用海事卫星传发图片。赵雄涛摄
记者王建民在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着陆现场。秦宪安摄 前几天,长征五号发射前,他来到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与长五总指挥王珏(右)、总设计师李东(左)在发射塔顶留念。马惠廷摄 这次神十一返回,那必须得去啊,期待更多好照片! 再来认识一位吧。大家应该都认识,央视着陆场报道团队负责人兼记者——冀惠彦
央视记者冀惠彦图片来源:央视网 他多次参加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曾5次赴伊拉克战地采访,先后经历了"沙漠之狐"和"伊拉克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拍到的巡航导弹空袭和重要目标被轰炸的镜头,被国外多家新闻媒体采用。 当军事记者这些年,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他从来没有退缩,更没有产生过懈怠、疲倦的情绪。不管让他参加哪种报道,哪怕是特别小的一条新闻,他都会很激动,都会认真对待,都会琢磨着怎么把它做出点新意来。他说他喜欢记者这个工作,老觉得在这个行当中,还没有干得最好,老是希望再提高一点,再干好一点。
神七航天员出舱后接受央视记者冀惠彦采访。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航天员接受央视记者冀惠彦采访。图片来源:中国军视网微信
航天员接受央视记者冀惠彦采访。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从神三到神十,他都是央视着陆场报道团队的一员,其实他已经退休3年了,为什么依然坚持在一线呢,因为他喜欢、因为他热爱这个工作,这个事业。 他参与了包括汶川地震在内所有突发事件的报道,八成以上到了一线,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体验着创新的艰辛和快乐,也积累着创新的经验。他的最后一个中国新闻奖是2010年获得的,那一年他57岁;他的最后一次战地采访是2013年去伊拉克,那一年他60岁;他参加的最后一次重大活动是去年的“9·3”阅兵直播,当时不到63岁。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新闻老兵,可是一到现场,他的兴奋劲儿就来了,跑得比年轻的小伙子还快,老兵不老,一往直前。 从神舟五号开始,冀惠彦都是第一时间出现在返回舱着陆现场。乘坐直升机赶到现场后,冀惠彦一般会做两件事:一件事是摸摸返回舱外面的“体温”,返回舱表面的温度在穿越稠密的大气层时,曾经达到过2000℃。冀惠彦说,他摸到的返回舱一般都是带着余温的。 这次,他又去现场了。神十一飞船返回在即,他又来到了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等待与两名航天员落点相见。
等“神十一”回家!(央视记者冀惠彦)
等“神十一”回家!(央视记者冀惠彦)
美!等“神十一”回家!(央视记者冀惠彦) 向他致敬,向所有参与飞行任务报道的媒体记者致敬! 向航天员致敬,向航天工作者致敬! 写这篇文章花了好几天时间,查了很多资料,核实了很多数据,只是希望通过我的一点努力让更多人热爱航天,了解航天,了解航天人的工作状态。 今天中午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已经与天宫二号撤离了,蚕宝宝也要和航天员一起离开天宫二号了,之后返回到神舟飞船中,18日下午将返回地面。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撤离示意图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航天员们,好好收拾收拾吧,马上就要离开太空的家了,好好和天宫二号告个别吧。 我们一起等你们平安归来,一起等“神十一”回家! |
关于我们|免责申明|手机客户端|在线排版|小黑屋|Archiver|Sitemap|重庆论坛|
免责声明:安陆网(www.anluw.com)转载第三方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暨安陆网论坛(bbs.anluw.com)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20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